【漁電共生人物系列報導2】漁電養殖轉型 陳秋涼的養殖新人生
台40年養殖老手遇上在台發展10年的地面型光電,能共生嗎?這個問題讓陳秋涼來解答。
現年68歲的陳秋涼出生嘉義太保,年輕時極有生意頭腦,經營海產店販售各式海鮮,台南鬧區、安平港、興達港等地都留下她的足跡與吆喝聲,婚後跟著先生搭上台灣養殖風潮,投入當時炙手可熱的草蝦母和魚苗市場,風光一時,隨著台灣社會結構和養殖市場改變,30年前毅然來到七股租地開拓,從虱目魚、文蛤、龍虎斑、嘉鱲魚到金鯧,擁有豐富的內陸養殖經驗,直到2年前漁電共生政策推行,再度迎浪成為參加漁電第一線的阿嬤級養殖者,靠著「做漁」養大四個小孩,她的人生不僅彰顯漁村婦女的堅毅,更是台灣水產養殖歷史演進的縮影。
來的時候這裡都是淺坪塭仔,慢慢一點一點開墾到那裏」,遠望七股區三股子一片波光淋漓,彷彿昨日事,在她身上的活力和熱情好客一點不減。秋涼阿嬤笑說,過去露天養殖靠天吃飯,好的時候要多留本錢,若遇上天災好幾天的勞苦牽掛,十分難熬,與存活率作戰數十年,沒想過有一天漁塭要來蓋光電。
漁跟電搭在一起好處在哪裡呢,她表示,廠商有照政府政策「原地原養」,因為光電多多少少會影響原本的形態,租金降減了三分之二,另外綠能工程一併施作塭堤加固、農路鋪設,加上全新的進水管和水門設施,此外基樁挑高遮蔭還能保持通風,整體養殖環境變好,適宜養殖性好涼冷的魚種;現在對阿嬤較不便是「以前看本錢決定要養幾池、養多少,魚塭可輪作,現在政府政策要求的實際養殖檢驗跟參加漁電時的規範又不一樣了,實在很苦惱!」
光電板下留存的人文風貌不僅在人與土地之間,更有趣的是,板子下的廊道成為「動物大軍」的庇護所,陳秋涼是附近公認的善心人士,收養著犬隻、浪貓、重量級大豬與先生留下來的山羊,走到哪裡都被小動物們簇擁著討吃討摸,「大家都說我對動物很好,總要送來養,夠了啦!」阿嬤除了將動物們當成小孫子養,「進財」、「有量」、「有福」每個都叫得出名字,案場周圍收漁後各種飛鳥停棲覓食,展現七股區兼容與多樣貌的特質。
近年因農地政策與台南市房價、地價高漲,一旦農地買賣或有持分變化,承租戶的心就跟著不安,阿嬤表示光電進駐設置,不僅維運找得到、看得到,「我們家至少可在這塊地繼續生活20年」,這樣的漁、電共存讓她很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