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漁電共生人物系列報導1】二代養青手牽父母 留鄉展抱負
台灣的養殖業長年面臨漁村人口外移、國際水產技術與價格競爭,內陸魚塭隨著產業結構改變休養或轉移用途已成趨勢,過去的養殖王國美名逐漸凋萎,漁電共生登台帶來養殖變革的可能,雙產業共同「永續」發展的核心精神,為耕耘養殖已久的家族帶來新的產業生機,七股養殖二代以熱情和耳濡目染的經驗技術,正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市場的養殖模式,開創屬於他們的未來。
魚塭之子刻劃在基因的養殖熱情
八年級生張家維,綽號大頭,從小家裡從事草蝦母養殖,也開過海鮮餐廳,耳濡目染很早就發現自己的志業在這無垠魚塭間,原打算一路攻讀養殖專科,為了離家近幫忙魚塭經營而放棄。
完成學業後很自然地成為魚塭小幫手,跟著母親陳秋涼養魚,至今已有9年經驗,張家維坦言一開始當全職還是要聽媽媽的,會有摩擦,但這4、5年張母因眼疾視線越來越模糊,感受到兒子的認真可靠,開始放手給二代安排大小事,自己則配合工作規劃,分擔勞力活。
養殖工作看似例行、單純又自由,但是張家維很清楚地知道,一但沒有做好財務規劃和培養技術實力,很容易就踩到漁產商業陷阱中,「要賺錢就得靠每一次的經驗累積」,他謹慎評估每一水放養,也不斷觀察與精進技術,利用環境溫控和蓄水池調節養魚,家中承租的魚塭和電業商合作共營2年以來,今年金鯧收成情況很不錯,這樣的成就讓張母也為兒子感到驕傲。
即便勞動度高且必須承擔較大的成本風險,他從未羨慕過外出「吃頭路」的同輩人,「可能我有點天份,細微不正常的徵兆初期就能判斷,唯一難以提前掌握的還是老天爺和多變的氣候現象。」,他說,如果當期養的好,收入也比上班族好。對水產養殖的熱情和堅持,現在也感染了其他青年來到他的魚場見習,期望留鄉安身立命。
數公頃、10多口魚塭有了青年們的活力,又多了光電板遮蔭降溫,在母子二人悉心整理照料下,魚場環境舒適整潔,夕陽下,人和收養的犬、貓動物以及漁隻,與七股大地共構成為一個溫馨的家園。
繞了一圈回家找到舞台
從張家維的魚塭越到樹林溪的另一邊,還有一位七年級生陳政諺,他也回到小時候的遊樂場。陳政諺的父親陳滿寶20多年前來到七股承租魚塭,他和哥哥寒暑假大多的時間都是在這裡渡過,大學就讀財經系,如同大多數人畢業退伍到外面工作,但6年來始終沒有忘記魚塭工作的手感。
2年前因幫忙管理魚塭的哥哥想到外面看看,父親又屆齡退休,他決定回家試試看,首先學以致用,為傳統養殖導入更精準的成本控管,他檢查了漁場成本開支,發現養殖白身苗的餌料仰賴供應商,若自己飼育輪蟲等橈腳類餌料生物,則可適時冷凍保存,需要的時候提取培育吋身苗,減少焦慮還省下不小開支。
父子共同踏出第一步,未來更規劃嘗試從白身苗進一步培育二吋苗,雖然大多時候兩人都是默默各自做事,陳政諺說,爸爸願意接受新想法,以前沒嘗試過的,只要溝通後都可以往前走,這樣的默契讓他放眼市場,以軟硬體技術躍進延續這塊魚塭地生機。
陳滿寶說,陳政諺的哥哥雖然在外公司工作,但周末都會回來幫忙,沒有走遠,「希望做了20年的所在,以後有人接手歡喜做。」道出對這片魚塭的情感。
漁電完工復養二年,志光一期已有三名二代養殖青年進場,他們期盼在漁電共生至少20年的土地共營保障下,專注試驗與養殖,做出好口碑。